如果說你還以為巴塞羅那的傷病潮是個案,那恐怕是對歐洲足壇現狀缺乏洞察了。事實上,一股無聲的職業病正席卷著大陸各路豪門。當頂級球員們在每個賽季被推上60到75場的密集賽程時,身體的生物極限正在被反復挑戰,這早已不是意外,而是必然的代價。
翻開本賽季各大俱樂部的醫療報告,那簡直是一份觸目驚心的戰損清單。曼城高達15人次的傷病紀錄令人咋舌,切爾西緊隨其后也達到了14次。而阿森納與尤文圖斯各自累計的10次,以及皇家馬德里、利物浦、巴黎圣日耳曼的9次,甚至拜仁慕尼黑的8次,無不在昭示著,這已是覆蓋全歐的系統性問題,而非偶發事件。
這背后,是俱樂部內部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。一邊是隊醫與教練組竭力呼吁保護球員健康,延長職業生涯;另一邊,卻是商業部門永無止境的逐利沖動。新增的世俱杯,以及名目繁多的季前友誼賽,每一場比賽都意味著滾滾而來的門票、轉播與贊助收入,這些正是支撐天價球員工資和球隊競爭力的血脈。
于是,在“球員福利”和“商業利益”這架天平上,后者往往憑借其誘人的鈔票重量而勝出。球員們被裹挾進這場無休止的表演,他們的身體成了消耗品,而傷病,不過是這殘酷商業邏輯下,不得不承受的冰山一角。誰來為這日益加劇的身體透支買單?答案恐怕在風中飄蕩,短期內難覓解藥。